兴趣班里,孩子们在教室里跟着老师有模有样地学习积木搭建;
如何改善孩子沉迷网络?让不上学孩子重返学校?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2年多来,专注于帮助叛逆厌学、辍学、休学、不上学、心理情绪障碍、沉迷网络、逃学等的孩子重返学校、爱上学习!联系我们免费领取解决方案。
兴趣班外,家长们坐在一起,相熟的聊天,时间过得飞快,不熟的,独自刷手机,时间一样飞快。
在静候的家长中,听到了两位妈妈的对话,以及两位妈妈背后的孩子爸爸对于孩子上兴趣班的意见。
“我家爸爸不支持孩子上兴趣班!”
一位妈妈说:
“我家爸爸地地道道的农村人,父母辛辛苦苦种地养大了他和他妹妹,他和妹妹在没有读任何兴趣班的情况下,考上了一所师范类的二本院校,因此,爸爸心里认为:孩子不需要上兴趣班一样可以考上好大学。”
因此,对于孩子上兴趣班的费用、接送,爸爸从来都是抵触情绪,保持不管不问的姿态当妈妈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班时,孩子的兴趣班只能按下暂停键。
孩子的所有兴趣班的费用都是妈妈来支付的,目前花费已经有两万多元,但是妈妈的工资有限,支付孩子的兴趣爱好压力有点大,于是家庭矛盾频出,争吵不断。
“我家爸爸都不支持孩子读书!”
另一位妈妈说:
“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本地人,他家有几栋房收租,我家父母也有房子收租。但是,孩子出生后,爸爸对孩子不闻不问,更别说给孩子任何花费了。平时孩子各项兴趣班费用支出,都是我爸妈收房租的钱。”
孩子感兴趣的兴趣班,我想着又不是付不起,就想给孩子报名,但是他爸爸觉得没用。
他爸爸学历不高,靠着收租金在村子里的日子过得也不错,所以他就想着,儿子根本不需要学习,将来继承下来房子,月入几万;现在辛苦地花钱去学各种没用的,上学,毕业后不是一样需要工作挣钱,而现在,直接收租月入几万,花钱去学各种兴趣班真是找罪受。
即使是妈妈花娘家的钱给孩子报名兴趣班、接送孩子,爸爸仍然恶语相向,拒绝支付孩子的任何费用。现在已经不吵了,因为爸爸已经拉黑了妈妈,拒绝沟通!
与爸爸们相反,妈妈则支持孩子的兴趣班
兴趣班招生老师安女士是一位母亲,女儿今年6岁,也在上乐高编程课程。
她说:“乐高其实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不错的项目,但是,费用也确实贵。像我们机构,一节课75分钟左右,费用在150元,这还是活动打折后的价格,总部定价原价在200元/节以上。妈妈和爸爸各持不同的意见。”
归纳起来如下:
1.妈妈单独给孩子报名,成功率60%
妈妈带孩子上体验课程时,如果孩子表达很喜欢,大部分家庭条件尚可的妈妈会给孩子报名。
而条件不足以支撑的妈妈,会慢慢哄走孩子,同时眼神中留露出不舍。
2.一家三口来到机构,成功报名的不足20%
孩子特别开心地试玩区玩乐高积木,妈妈满怀期待地看着孩子开心的玩耍,但是当孩子想进一步学习时,爸爸的态度比较坚决。
爸爸说:“这有啥可学的,不就是玩吗?干嘛花这冤枉钱!”
3.孩子一家三口手牵手地出现在培训机构,这真是一个罕见的场景。
有没有发现:在兴趣班外等候的人群中,80%都为女性,妈妈或者奶奶或者姥姥。
男性(爸爸、爷爷、姥爷)的身影极少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1.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更焦虑
孩子的教育在拼爸妈,归根结底是在拼妈妈。
在一篇《中国妈妈,疯狂到什么程度?海淀家长输了,顾佳们败了......》,讲述了“家有天赋平平、又不自觉的儿子,文科出身的妈妈,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进阶成精通数理化的超人,又带儿子闯关成为学霸。”
妈妈坚信孩子可以考上“北大和清华”并加以培养,最终孩子考上武汉大学。
2.妈妈掌握着家庭的财政大权
大部分家庭,是妈妈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。爸爸把工资卡上交给妈妈,也就是把家里的一切花销支出交给了妈妈。
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,如何最大限度的使用并保持最大利用率,妈妈们可是精打细算后安排孩子的兴趣班费用。
3.生儿育女——妈妈的责任
社会分工,仍然遵循“男主外女主内”,但是实际上妈妈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带孩子照顾老人,同时越来越多的妈妈在孩子出生后成为了全职妈妈,照顾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工作。
在长期照顾孩子的过程中,孩子喜欢什么,性格怎样,妈妈比较了解,能够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兴趣班。
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,爸爸们努力工作挣钱,妈妈们努力做好一切保障。这就是最好的结果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