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孩子有效沟通的4个原则,父母一定要知道
半月前,我们分享一篇文章《没有自我觉察和照顾孩子情绪的沟通,都是说教和自以为是的批评
》。
那篇文章中主要提到了:
如果说沟通是双方坐下来推心置腹的聊天,
上一篇文章只是给你提个醒:你坐下之前要清空自己的心中琐碎的事;你只有关照孩子情绪,他才敢于坐下来和你沟通。
而本文则告诉你,坐下之后你们双方究竟要聊什么?怎么聊?要注意什么?
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,杨瑶老师《幼儿道德教育》沙龙中提到:当我们谈到和孩子沟通时,我们沟通的是什么
孩子如果表达当时的情绪应该如何应对,上周一个宝妈过来咨询我:孩子偏要穿他想要穿的裤子。我没有理会他,孩子当时就直接撒泼然后哭闹。
可能就是之前的话还是命令否定的,你不能做什么,你不可以怎么样,这个话语用得比较多。
《非暴力沟通》的作者在整本书书籍里:强调了几个关键词, 观察, 感受,需要,请求。
而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应局限于年龄,在我们同孩子沟通时也应注意到。
比如说上文提到的穿衣服,我就告诉那个妈妈:
你要先改掉自己命令否定的习惯,不要总是对孩子说:你不能做什么,你不可以怎么样,这个话语用得比较多。
你回去可以和小朋友约法三章说:
之前我们因为你穿衣服这件事,你也觉得委屈,妈妈又觉得不是很开心。你可以表达你的不开心,委屈,你可以宣泄你的情感。
但是我们有一个约定,我们约定好,每当妈妈开始数数,我会从10数到1,数到1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情绪稳定下来,我们就不能哭了。
然后从10数到1,10秒钟时间里面,不单单是安慰一下,安抚一下小朋友情绪,也可以让我的情绪平静下来,也是做这样一个时间的缓冲。
等孩子的情绪平定之后,你再去询问他的诉求。
当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理清了孩子的情绪和诉求,这个时候就可以像孩子解释你自己诉求和需要:
你如果不让孩子做某件事,那么你要告诉你原因,希望你也可以理解妈妈的做法,这样子一种非常清楚的解释是很有利的,尽管是孩子只有三岁半,四岁不到,但那个时候他已经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说理,听道理的这么一些能力,当你把一个说理能够很抽丝剥茧的一层层给他说清楚的时候,他是可以听得懂的,他是接受的。
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,就是有时候我们觉得,小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但其实成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。成人更有力量,我们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,要求孩子做事情。
在相互了解各自需求的之上,双方心平气和把各自的请求拎出来,协商制定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规则,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。
制定规则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一旦商量好中间没有妥协的余地。你必须要妥协的话,你也要解释清楚,跟孩子说我这次为什么允许你这么做,基本情况下,这种布置下去一些规则,是不可以更改的,
有一些父母他们制定很多规则,但是这个规则并不恰当的,他也会说这是为了你好,对孩子好,当然孩子是没有判别能力的,他会遵从的。
我们遇到很多家长,他们只是给予规则,但是规则可能本身并不合理,也不适合孩子的天性。可能甚至有的家长制定规则,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诉求和利益,或者是想法,那这是家长的问题。所以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,也是要问自己,
我到底为什么要求孩子做这件事情,是为了他好还是为了我好?
孩子从来不运动,你给孩子报个兴趣班,这是为孩子好。可一个暑假你给孩子报了11个兴趣班,你就要去反思你是真的为孩子好吗?
前面我们提到:《非暴力沟通》整本书都在强调这四个关键词, 观察 感受,需要,请求
。
在这里,我们还应加一个词语:意志
;
在这个崇尚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,屁大点孩子都能把平等和自由,为自己的行为做背书;与此同时,这个时代鼓吹的宽容,也让父母在同孩子无声的较量中,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。
这是不对的。
那当孩子一再的挑战你们制定的规则时,应该怎么呢?
你们要说,不!
著名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在他的书《孩子是个哲学家》
中提到:[好的]可能是一次崩,[不]则是一道防护提。
”
在他看来,“作为一个父母应该不带愤怒和负罪感的说不,简单和纯粹的说不。
”
这种看似民主的行为,其实是不负责任的。因为孩子没有任何的没有能力去分辨自己做的决定的后果。
一味地顺从孩子只会是伤害了你们双方。
所以这时候你应该不带愤怒的说不,不带愧疚的拒绝孩子的这种请求。是,可能是一次山崩,而不这时候是一道防护提。
但是要小心使用这种说不这个工具,一不小心则会给孩子造成阴影。
在树立家长的权威时,作为家长你首先考虑的是,
你有没有给孩子带来温暖?
孩子能不能感受的到你的温暖?
如果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到,就为了树立一个所谓父母的权威形象,就会并且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,专制的一面。
这些规矩其实已经背离了为孩子设立规矩的初衷,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,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。这是为了满足他们这样一个私欲。
《摔跤吧爸爸》中,爸爸强制减掉了两个正值青春的姑娘的长发,逼着孩子学习摔跤。
导演轻描淡写的将两个女儿的反抗的小把戏,一笔带过。对于爸爸武断带来的伤害闭口不提,最终靠一个陌生人的劝说使得两个姑娘懂得父亲的心意。
全程父亲没有和这两个姑娘有任何的深入内心的沟通。看似得到的化解内心的,其实在影片的最后才迎来一次大的爆发:姐姐留回了辫子,并且做起了美甲,即使奥运会上大败一场,用妹妹的话来说,丝毫看不见任何落败的悔意。
这时候,你会发现:为甚么同样是父亲带出来的,当初都反感自己父亲行为,现在对待父亲的态度完全的不一样?
不是因为姐姐经受外界的诱惑。而是父亲和妹妹有过沟通和交流,姐姐在赛场上失败的情景,在家里的父亲和妹妹,有过简短的交流,虽是简短,但是妹妹感受到父亲的爱。
姐姐感受不到,姐姐看到的是,她只是满足父亲一己私欲的工具。
你能够保证给到孩子足够的爱,在此基础之上再去体现父母的威严和意志力,孩子才会从内心底接受你的意志。
如果不是建立在对孩子的爱的基础之上,一味的强迫孩子,那么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。
郎国平毫不在意自己言语对孩子的伤害:什么你要么吃药,要么选择从这里(11楼)跳下去
。这种精神上的虐待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不能忍受,更何况郎朗当时还是个孩子。
巨大的成功引得无数人对这个钢琴天才的关注,原先一片黑暗的地方投来了一束束镁光灯;
成功带来的掌声与灯光,融化了郎朗和其父亲冰冷关系,但是能够像他这样的,只有那么几个。
而剩下的大多数则是仍处在黑暗,绝望的生活在这个世界,他们不会再寄希望于冷冰冰的家庭。这也影响他们以后与他人关系,影响着他们接触这个世界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